第134章
關燈
小
中
大
裴行儉的本事自然是有的,而且,在知道打下吐蕃之後,李賢可能過去鎮守吐蕃之後,裴行儉愈發賣力起來。沒辦法,誰讓李賢他媳婦姓裴呢,兩人孩子都生了兩個了!雖說裴氏不是裴行儉的女兒,卻也是聞喜裴氏出身,裴行儉當年父輩被殺,少年的時候,也是得了族裏照應的。尤其,他父輩說是當年想要投靠李唐而被殺,實際上卻沒有真的給李唐立下過什麽功勞,因此,他能以功臣之後的身份進入弘文館讀書,之後仕途也非常順利,自然也是族裏出了力。
之前裴家也是在李賢身上下了註的,結果李賢沒當兩年太子就直接被廢,裴家的投資直接打了水漂,也虧得裴家之前沒有摻和得太深,或者說,裴家沒有攛掇著李賢讓武後滾回後宮去。裴家人當年在奪嫡這事上是真的吃了不少苦頭,比如說裴寂。這丫的算是拿了一手王牌,他是李淵的好基友,能同塌而眠的那種。結果他家夥當年在李淵那裏胡說八道,搞死了劉文靜,因此得罪了李世民,之後自然是不希望李世民上位,很是給李世民使了不少絆子。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,一開始的時候,顧慮李淵的想法,或者說是為了安撫武德舊臣,對裴寂還算是客氣,但是等到李世民權威穩固之後,裴寂就沒了用處,直接尋了個罪名,將裴寂幹掉了。裴寂的兒子裴律師作為駙馬,在裴寂死後,差不多就沒了多少存在感,如今裴寂這一脈,可以說是徹底蟄伏了下來。
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鑒,裴家在這種事情上就變得愈發謹慎起來。沒辦法,當年李建成優勢那麽大,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,連同帶著的士卒加起來也不到一百個人,這也叫他翻盤了!在裴家人看來,武後是比李世民還要狠的狠人,李世民起碼還要名聲,武後狠起來,是不在乎什麽名聲的!所以,如今朝堂上那些裴家人,是沒這個膽子跟武後對著幹的,如果想要跟武後對著幹,先想想長孫無忌,想想上官儀的下場再說。
李賢之前倒了黴,太子妃裴氏自然要不離不棄的,但是裴家卻也沒敢給予什麽幫助,如今既然李賢有了新的出路,裴家自然是願意撈李賢一把。當然,情分是一回事,關鍵還是利益。吐蕃別看是苦寒之地,但是畢竟那麽大的底盤呢,而且聽說那裏主要也是靠放牧,所以即便是買賣羊毛也是賺的,以裴家跟李賢的關系,裴家應該能夠在這個買賣中占據先機。哪怕是為了這個,裴行儉也得盡心用命才行!
大唐為了這一戰準備良久,尤其這會兒芒松芒讚已經過世,為了穩定局勢,吐蕃那邊上層還隱瞞了芒松芒讚過世的消息,而大唐派過去的細作卻是想辦法打聽到了這個消息,當下,大唐就以此為借口,表示你們這班遮遮掩掩,芒松芒讚肯定死得不正常,肯定是你們這些人害死的,你們想要篡位芒松芒讚名義上可是得叫文成公主一聲祖母的,也就是說,李治就是他的舅爺,自然是得給芒松芒讚報仇的。
打著為芒松芒讚覆仇,撥亂反正的旗號,唐軍一路上高歌猛進。歷史上真正以少勝多的戰事其實很少,就算有,也是通過局部優勢的碾壓達成的。打仗這種事情,打的其實就是後勤和國力。像是這次,為了確保唐軍的戰鬥力,這一支大軍身上的裝備都是全新的。高原上你沒有負重呼吸就已經比較困難了,所以,重甲騎兵和重步兵並不能持續作戰,只能在關鍵時候使用。為了兼顧保暖和防禦能力,大軍穿的是用鯨魚皮硝制的皮甲,裏面穿的就是羽絨衫和羽絨褲。再裏面就是毛衣毛褲,內衣都是絲綢的。如此,即便是天氣寒冷,他們依舊能夠保持一定的戰鬥力。除此之外,唐軍還裝備了護目鏡,在穿過雪山的時候使用,可以防止雪盲癥。
唐軍的武器更是精良,弓弩的射程和精準度可比吐蕃人強多了,再有著營養豐富,量大管飽的軍糧供應,唐軍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麽困難。吐蕃人並不擅長築城,他們其實也能算得上是游牧民族,一直以來,他們也多半是住在帳篷裏面,也就是有了中原的工匠之後,他們才開始嘗試著定居,在松讚幹布修建布達拉宮還有大昭寺的時候,一些貴族也開始嘗試著修建房子,不過城池什麽的,他們是真沒這個概念。畢竟,在他們的觀念裏,沒有人能夠打上門來。
這給大唐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,畢竟哪怕他們攜帶了不少工匠,但是攻城器械這種東西,正常情況下都是就地取材制作的,幾乎不會有軍隊會帶著笨重的攻城器械趕路。而在吐蕃這邊,想要砍伐到足夠的樹木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。
吐蕃的兵馬數量其實也不少,但是他們很多其實就是各個貴族的私兵,所以,在他們沒有集結起來的時候,面對唐軍,根本沒有數量上的優勢,加上這邊地廣人稀,各個部族之間也有著很長的距離,以至於唐軍連續與好幾個部族短兵相接之後,吐蕃這邊才反應過來,開始動員。問題是,芒松芒讚沒了,如今吐蕃讚普之位虛懸,原本芒松芒讚都未必能夠完全命令下面那些貴族,何況是如今呢?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部族受損,因此,誰會願意冒著自家的部族被攻擊的風險去支援別人呢!最重要的是,唐軍的戰馬都是百裏挑一的好馬,畢竟,唐軍占領了西域和草原,自然擁有了最好的馬場,為了討好大唐,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會定期為大唐提供良馬。中原馴養戰馬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,尤其後來胡人入主中原,更是帶來了先進的養馬技術,加上原本中原的選育技術,到了大唐的時候,對於戰馬的培育已經有了許多心得。
為了讓戰馬適合在高原行動,唐軍更是專門做了一番篩選和訓練,甚至想辦法弄到了高原的馬種,與原本的戰馬進行雜交。而吐蕃的軍隊使用的戰馬更多的是矮腳馬,這種馬吃苦耐勞,很適應高原上的生活,但是相應的,沖刺能力就比較弱了,這讓他們在跟大唐的戰鬥中很是吃了不少虧。尤其,短兵相接的時候,大唐的武器經過多次改良,非常順手,而且鋒利,順著沖刺的方向揮出去,就算是不能將對方砍成兩段,也足夠在敵人身上留下一個大口子。而吐蕃這邊戰士的武器砍到唐軍的身上,就夠嗆了,唐軍的皮甲是雙層的,外面是一層鯨魚皮,裏面是一層用鍛錘錘煉過的棉甲。吐蕃這邊因為空氣稀薄的緣故,他們這邊鐵器的質量其實不怎麽樣,因為他們很難將鐵礦石加熱到足夠的溫度,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們的武器強度和韌性都不行,以至於他們甚至無法破開唐軍的皮甲,當然,你要是能直接砍到對方露在外面的地方,那還是能造成一定傷害的。
武器的代差直接造成了雙方的交鋒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,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便是天性兇殘的人,也撐不下去了,接下來自然是逃的逃,投降的投降。
唐軍這次出征,李悅更是幹了一件讓人覺得奇葩的事情,他直接派出了商隊,跟在大軍後面,一方面是為大軍提供額外的後勤服務,另一方面嘛,就是買人。唐軍肯定是不能將太多的兵力放在看守俘虜上,也不能隨便將人給放了,因此,對於俘虜的處置就是個問題,總不能都殺了算作軍功吧。
因此,李悅派出來的商人直接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。唐軍只需要保留一部分的貴族,其他俘虜就幹脆直接按人頭以青壯勞力的價格賣給商隊,不管是換成錢還是換成物資都可以。而商隊在有了足夠的人之後,就直接通過天南或者是通過益州,從長江一路順流而下,然後再改道前往閩越。有的神職根本就是從長江直接入海,換上海船,就運到琉球甚至是明州那裏。這些俘虜過去就是做勞工搞基建的,按照以前那些勞工的慣例,幹足多少年,他們也就能入籍落戶了。
李悅這般做,自然也是得到了帝後二人的準許的,這也是為了李賢後續的統治著想,真要是讓那些貴族回頭還保持著相當的兵力,那麽,李賢過去之後,哪裏還壓得住這些貴族呢?到時候,這吐蕃到底聽誰的,還不好說呢!如今嘛,那些精銳的士卒都被李悅打包走了,這些貴族就算是有什麽異議,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。
“閩王殿下可真是財大氣粗啊!”裴行儉看著軍法官記下來的賬本,不由嘖嘖稱奇。裴家跟李悅其實沒多少往來,裴律師說起來是李悅的姑父,但是自從裴寂死後,裴律師就跟個透明人一般,雖說身上有個爵位,但是等閑什麽也不敢插手,哪怕是李世民死了,裴律師也沒有冒頭,倒是想辦法將兒子送進了千牛衛,不過如今在千牛衛也沒真的冒頭。之前一幫子公主駙馬趁著李悅的東風到瓊州和南越賺錢的時候,裴律師就沒敢冒頭,生怕又被上頭惦記上了,畢竟,誰讓他爹當年站錯了隊,李世民都上位了,也沒跪舔,反而還繼續跟李世民作對,甚至想要找機會幫李淵覆辟呢?所以他這一支不倒黴誰倒黴呢?
至於裴行儉,更是跟李悅就沒打過照面,他仕途雖說還算是順利,但是真正進入中樞也是永徽之後的事情了,那個時候,李悅都就藩了,後來,裴行儉又在安西都護府鎮守了數年,好幾次李悅回京都沒遇上他。不過,裴行儉雖說沒怎麽見過李悅,但是也還是對李悅有一些了解的,李悅這人在正統的官員眼裏,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。但他是真的能幹,或者說是能他人之所不能,這就非常難得了!饒是如此,裴行儉還是不得不感慨於李悅的大手筆。別看吐蕃人聽起來不多,但是,吐蕃之前跟大唐幾次交戰,隨隨便便都能出動好幾萬甚至是十萬以上的兵馬。這次大唐征討吐蕃,才短短大半個月的時間,裴行儉就俘虜了一萬多人,按照如今的行情,一個青壯價格差不多是二十貫左右,也就是說,光是為了這一批俘虜,這些商人就掏了二十萬貫。這還只是個開始,上萬人吃喝拉撒,還得將人從吐蕃弄回閩越。裴行儉稍微一算,就差不多能算出這些人一天大概要消耗多少糧食,花費多少錢財,如果接下來李悅還要繼續買的話,可以說,光是為了這些俘虜,閩越那邊起碼要花幾百萬貫下去。
這年頭,一貫錢的購買力可比明清時候一兩銀子強多了,像是裴家這樣數百年的世家,想要拿出一百萬貫,都得將各房的家底掏掉大半,還得變賣一些田產才行,結果到了李悅這裏,這麽多現錢拿出來,眼睛都不眨一下。
裴行儉身邊的親兵跟著湊趣說道:“誰不知道如今的大唐,最大的財神爺就是閩王殿下呢,小的聽說有地方,直接給閩王殿下立了生祠,當做財神供奉呢!”
裴行儉卻沒有跟著說什麽,他微微沈吟了起來,對於世家來說,血脈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永遠是最重要的,他當年要不是和母親沒有跟著父親赴任,當初估計也就是一個死字,哪裏會有如今的光景。裴家這些年來,雖說代代都有人在朝為官,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改革,世家所占據的優勢已經是越來越小,一些原本被世家壓得死死的讀書人,如今也開始公然辦學講課,加上朝廷的官學,也對寒門士子傾斜,最麻煩的地方在於,朝廷科舉,認的不是各家的家學,還是當初修訂的《五經正義》,前幾年的時候,朝廷甚至還想要對《五經正義》重新修訂一番,總之,世家已經失去了在學問上頭的解釋權。這就很坑了,以前世家因為頂上祖宗牛叉,所以,我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,那麽就是這個意思,其他人都是異端。而如今呢,朝廷新拿出了一套標準,別聽那些世家瞎說,這些經義,朝廷的參考書才是標準答案,我們就按照這個考試,答錯了你就別想做官!自然,天下也就沒人相信世家的家學了,他們只會一股腦兒去看朝廷的參考書,在這樣的情況下,反而是從小學習家學的世家子弟不占優勢了。
裴行儉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,所以,他覺得裴家也該改變了,另外,雞蛋也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,如今這些世家,不管是有意,還是無意,都將一部分的族人送到了安東和安西。但是在裴行儉看來,安東和安西還是在大唐的地盤上,真要是出了什麽事,邊軍一出動,他們這些人也只能是束手就擒,隨著大唐疆域越來越大,想逃都沒地方逃去。
而閩王呢,居然都要直接在海王稱王了,裴家若是能夠也分出一支去海外,那也是很有操作空間的。畢竟閩王缺人都缺到買這些吐蕃戰俘了,想想那邊高端的人才肯定也不足,閩王總需要一些人來治理琉球吧,自家人的水平肯定要比那些剛剛漢化還沒幾年的越人來得強!裴行儉這麽想著,幹脆就命親兵幫著鋪紙研墨,然後就開始寫信回河東,讓裴家各房好好商議一下,要不要派人去琉球,要去的話,讓哪些人過去。
事實上有這個想法的不只是裴家,不少人都存了這個心思,他們就算是不看好海外,也得看好李悅啊!當初李悅治理閩越的時候,大家都覺得閩越這種地方,多少年了都是窮山惡水,能有什麽改變呢?結果等到李悅一番操作之後,閩越那邊快趕上江南了,泉州比江南還要強!偏偏他們那個時候後悔也晚了,反倒是讓那些之前因為犯了錯被流放過去的官員士族占了便宜。像是之前閩越的那些官員,一開始配合李悅,就是為了早點逃脫苦海,趕緊離開閩越,等到了後來,他們簡直是賴著不肯走了!在哪兒能比在閩越更能撈政績啊,李悅不是什麽多事的人,也沒有多少狗屁倒竈的事情,多幹個幾年,回頭就算是不能連升三級,起碼也能更進一大步啊,說不定直接就能進入中樞了。
以前閩越的官員都是朝廷任命的,但是李悅如今要離開,可不會將這些官員也跟著打包離開,所以,琉球那邊缺少官員是必然的事情,在這些世家看來,自家過去之後,也勉強算得上是從龍功臣了,雖說是海外之地,但是與其讓那些族人在中原蹉跎人生,還不如去海外施展自己所學呢!另外就是,武後的手段也讓許多人感到有些可怕,所以,為了防止武後的屠刀落下,還是先在外頭留一些血脈傳承比較好。
這些人想得倒是很好,不過李悅還真是不太樂意,怎麽說了,他要的是開辟一個新的天地,可不希望這些代表著陳腐觀念,自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的人跑到自個的地盤上作威作福,一個個怎麽就想得那麽美呢!
李悅需要的是一個有著強大的組織能力的大政府,而不是像是大唐一樣,政令只到縣級,往下就得靠著宗族,鄉紳還有所謂的禮法自治,而這些世家子弟來了之後,他們天然就會抱團,用他們的所謂禮法來統治下面的人,這對於李悅來說,根本就是難以忍受的。之前答應讓楊家的人過來做官,李悅就已經發現他們的德性了,他們就跟在中原做官一樣,民不舉官不究,根本不管下面的事情,弄得那邊的移民開發一直沒能跟上節奏。李悅也懶得慣著他們,直接薅了他們的職位,讓他們如同普通的移民一般自個打拼去。不過,他們可比尋常移民優勢大多了,他們是帶著不少仆役過來的,有這些人幫忙,他們總不至於連地都種不好。至於他們有什麽不滿李悅也不擔心,他們本來也就是楊家的旁支,楊瑤估計都不認識他們,而且,他們遠在琉球,沒有李悅的允許,一個字都傳不出去,所以,他們就算是有什麽不滿,又能怎麽樣呢?
事實上,楊瑤在知道了楊家人的做派之後,也覺得膩味,她已經習慣了泉州這邊人的生活態度,身邊的都是那種務實的人,閩越這邊自個搞教育,也只有衙門辦的官學才會主要教導《五經正義》,而李悅辦的那些學校,教導的就是簡單的識字還有算術,進一步的就是自然科學知識,最受追捧的就是與各個作坊有著委培關系的技校,在技校學上幾年,有個一技之長,畢業之後差不多就能端上鐵飯碗了,技術過硬的高級技工更是香餑餑,各個作坊恨不得搶著要。至於科舉什麽的,絕大多數越人對此都不熱衷,他們比文章詩賦肯定是比不上江南還有中原的士子的,與其費這個力氣,不如在閩王這邊混,閩王用人可不看什麽文章詩賦,他就看能力。
像是如今的琉球和明州,官員多半都是技術人員出身,當然,他們要做官員,也得先經過行政能力方面的培訓,好在琉球和明州都還處在一片白紙,可以隨意揮灑的階段,對於這些官員來說,也有試錯的機會,反正大搞基建總歸是不會錯的,所以,大家幹得都不壞,甚至,他們很多都是比較專業的人才,起碼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。
那些世家子弟想要靠著一個姓氏,就在李悅這裏撈到一個官職,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你移民過來搞建設,甚至是搞投資,李悅都歡迎,但是你要是抱著做從龍功臣的想法過來,那還是算了吧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之前裴家也是在李賢身上下了註的,結果李賢沒當兩年太子就直接被廢,裴家的投資直接打了水漂,也虧得裴家之前沒有摻和得太深,或者說,裴家沒有攛掇著李賢讓武後滾回後宮去。裴家人當年在奪嫡這事上是真的吃了不少苦頭,比如說裴寂。這丫的算是拿了一手王牌,他是李淵的好基友,能同塌而眠的那種。結果他家夥當年在李淵那裏胡說八道,搞死了劉文靜,因此得罪了李世民,之後自然是不希望李世民上位,很是給李世民使了不少絆子。等到李世民當了皇帝,一開始的時候,顧慮李淵的想法,或者說是為了安撫武德舊臣,對裴寂還算是客氣,但是等到李世民權威穩固之後,裴寂就沒了用處,直接尋了個罪名,將裴寂幹掉了。裴寂的兒子裴律師作為駙馬,在裴寂死後,差不多就沒了多少存在感,如今裴寂這一脈,可以說是徹底蟄伏了下來。
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鑒,裴家在這種事情上就變得愈發謹慎起來。沒辦法,當年李建成優勢那麽大,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,連同帶著的士卒加起來也不到一百個人,這也叫他翻盤了!在裴家人看來,武後是比李世民還要狠的狠人,李世民起碼還要名聲,武後狠起來,是不在乎什麽名聲的!所以,如今朝堂上那些裴家人,是沒這個膽子跟武後對著幹的,如果想要跟武後對著幹,先想想長孫無忌,想想上官儀的下場再說。
李賢之前倒了黴,太子妃裴氏自然要不離不棄的,但是裴家卻也沒敢給予什麽幫助,如今既然李賢有了新的出路,裴家自然是願意撈李賢一把。當然,情分是一回事,關鍵還是利益。吐蕃別看是苦寒之地,但是畢竟那麽大的底盤呢,而且聽說那裏主要也是靠放牧,所以即便是買賣羊毛也是賺的,以裴家跟李賢的關系,裴家應該能夠在這個買賣中占據先機。哪怕是為了這個,裴行儉也得盡心用命才行!
大唐為了這一戰準備良久,尤其這會兒芒松芒讚已經過世,為了穩定局勢,吐蕃那邊上層還隱瞞了芒松芒讚過世的消息,而大唐派過去的細作卻是想辦法打聽到了這個消息,當下,大唐就以此為借口,表示你們這班遮遮掩掩,芒松芒讚肯定死得不正常,肯定是你們這些人害死的,你們想要篡位芒松芒讚名義上可是得叫文成公主一聲祖母的,也就是說,李治就是他的舅爺,自然是得給芒松芒讚報仇的。
打著為芒松芒讚覆仇,撥亂反正的旗號,唐軍一路上高歌猛進。歷史上真正以少勝多的戰事其實很少,就算有,也是通過局部優勢的碾壓達成的。打仗這種事情,打的其實就是後勤和國力。像是這次,為了確保唐軍的戰鬥力,這一支大軍身上的裝備都是全新的。高原上你沒有負重呼吸就已經比較困難了,所以,重甲騎兵和重步兵並不能持續作戰,只能在關鍵時候使用。為了兼顧保暖和防禦能力,大軍穿的是用鯨魚皮硝制的皮甲,裏面穿的就是羽絨衫和羽絨褲。再裏面就是毛衣毛褲,內衣都是絲綢的。如此,即便是天氣寒冷,他們依舊能夠保持一定的戰鬥力。除此之外,唐軍還裝備了護目鏡,在穿過雪山的時候使用,可以防止雪盲癥。
唐軍的武器更是精良,弓弩的射程和精準度可比吐蕃人強多了,再有著營養豐富,量大管飽的軍糧供應,唐軍一路上幾乎沒遇到什麽困難。吐蕃人並不擅長築城,他們其實也能算得上是游牧民族,一直以來,他們也多半是住在帳篷裏面,也就是有了中原的工匠之後,他們才開始嘗試著定居,在松讚幹布修建布達拉宮還有大昭寺的時候,一些貴族也開始嘗試著修建房子,不過城池什麽的,他們是真沒這個概念。畢竟,在他們的觀念裏,沒有人能夠打上門來。
這給大唐的軍隊帶來了很大的便利,畢竟哪怕他們攜帶了不少工匠,但是攻城器械這種東西,正常情況下都是就地取材制作的,幾乎不會有軍隊會帶著笨重的攻城器械趕路。而在吐蕃這邊,想要砍伐到足夠的樹木也不是什麽容易的事情。
吐蕃的兵馬數量其實也不少,但是他們很多其實就是各個貴族的私兵,所以,在他們沒有集結起來的時候,面對唐軍,根本沒有數量上的優勢,加上這邊地廣人稀,各個部族之間也有著很長的距離,以至於唐軍連續與好幾個部族短兵相接之後,吐蕃這邊才反應過來,開始動員。問題是,芒松芒讚沒了,如今吐蕃讚普之位虛懸,原本芒松芒讚都未必能夠完全命令下面那些貴族,何況是如今呢?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部族受損,因此,誰會願意冒著自家的部族被攻擊的風險去支援別人呢!最重要的是,唐軍的戰馬都是百裏挑一的好馬,畢竟,唐軍占領了西域和草原,自然擁有了最好的馬場,為了討好大唐,那些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部族會定期為大唐提供良馬。中原馴養戰馬已經有了很多年的經驗,尤其後來胡人入主中原,更是帶來了先進的養馬技術,加上原本中原的選育技術,到了大唐的時候,對於戰馬的培育已經有了許多心得。
為了讓戰馬適合在高原行動,唐軍更是專門做了一番篩選和訓練,甚至想辦法弄到了高原的馬種,與原本的戰馬進行雜交。而吐蕃的軍隊使用的戰馬更多的是矮腳馬,這種馬吃苦耐勞,很適應高原上的生活,但是相應的,沖刺能力就比較弱了,這讓他們在跟大唐的戰鬥中很是吃了不少虧。尤其,短兵相接的時候,大唐的武器經過多次改良,非常順手,而且鋒利,順著沖刺的方向揮出去,就算是不能將對方砍成兩段,也足夠在敵人身上留下一個大口子。而吐蕃這邊戰士的武器砍到唐軍的身上,就夠嗆了,唐軍的皮甲是雙層的,外面是一層鯨魚皮,裏面是一層用鍛錘錘煉過的棉甲。吐蕃這邊因為空氣稀薄的緣故,他們這邊鐵器的質量其實不怎麽樣,因為他們很難將鐵礦石加熱到足夠的溫度,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們的武器強度和韌性都不行,以至於他們甚至無法破開唐軍的皮甲,當然,你要是能直接砍到對方露在外面的地方,那還是能造成一定傷害的。
武器的代差直接造成了雙方的交鋒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,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便是天性兇殘的人,也撐不下去了,接下來自然是逃的逃,投降的投降。
唐軍這次出征,李悅更是幹了一件讓人覺得奇葩的事情,他直接派出了商隊,跟在大軍後面,一方面是為大軍提供額外的後勤服務,另一方面嘛,就是買人。唐軍肯定是不能將太多的兵力放在看守俘虜上,也不能隨便將人給放了,因此,對於俘虜的處置就是個問題,總不能都殺了算作軍功吧。
因此,李悅派出來的商人直接幫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。唐軍只需要保留一部分的貴族,其他俘虜就幹脆直接按人頭以青壯勞力的價格賣給商隊,不管是換成錢還是換成物資都可以。而商隊在有了足夠的人之後,就直接通過天南或者是通過益州,從長江一路順流而下,然後再改道前往閩越。有的神職根本就是從長江直接入海,換上海船,就運到琉球甚至是明州那裏。這些俘虜過去就是做勞工搞基建的,按照以前那些勞工的慣例,幹足多少年,他們也就能入籍落戶了。
李悅這般做,自然也是得到了帝後二人的準許的,這也是為了李賢後續的統治著想,真要是讓那些貴族回頭還保持著相當的兵力,那麽,李賢過去之後,哪裏還壓得住這些貴族呢?到時候,這吐蕃到底聽誰的,還不好說呢!如今嘛,那些精銳的士卒都被李悅打包走了,這些貴族就算是有什麽異議,也翻不起什麽風浪來。
“閩王殿下可真是財大氣粗啊!”裴行儉看著軍法官記下來的賬本,不由嘖嘖稱奇。裴家跟李悅其實沒多少往來,裴律師說起來是李悅的姑父,但是自從裴寂死後,裴律師就跟個透明人一般,雖說身上有個爵位,但是等閑什麽也不敢插手,哪怕是李世民死了,裴律師也沒有冒頭,倒是想辦法將兒子送進了千牛衛,不過如今在千牛衛也沒真的冒頭。之前一幫子公主駙馬趁著李悅的東風到瓊州和南越賺錢的時候,裴律師就沒敢冒頭,生怕又被上頭惦記上了,畢竟,誰讓他爹當年站錯了隊,李世民都上位了,也沒跪舔,反而還繼續跟李世民作對,甚至想要找機會幫李淵覆辟呢?所以他這一支不倒黴誰倒黴呢?
至於裴行儉,更是跟李悅就沒打過照面,他仕途雖說還算是順利,但是真正進入中樞也是永徽之後的事情了,那個時候,李悅都就藩了,後來,裴行儉又在安西都護府鎮守了數年,好幾次李悅回京都沒遇上他。不過,裴行儉雖說沒怎麽見過李悅,但是也還是對李悅有一些了解的,李悅這人在正統的官員眼裏,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。但他是真的能幹,或者說是能他人之所不能,這就非常難得了!饒是如此,裴行儉還是不得不感慨於李悅的大手筆。別看吐蕃人聽起來不多,但是,吐蕃之前跟大唐幾次交戰,隨隨便便都能出動好幾萬甚至是十萬以上的兵馬。這次大唐征討吐蕃,才短短大半個月的時間,裴行儉就俘虜了一萬多人,按照如今的行情,一個青壯價格差不多是二十貫左右,也就是說,光是為了這一批俘虜,這些商人就掏了二十萬貫。這還只是個開始,上萬人吃喝拉撒,還得將人從吐蕃弄回閩越。裴行儉稍微一算,就差不多能算出這些人一天大概要消耗多少糧食,花費多少錢財,如果接下來李悅還要繼續買的話,可以說,光是為了這些俘虜,閩越那邊起碼要花幾百萬貫下去。
這年頭,一貫錢的購買力可比明清時候一兩銀子強多了,像是裴家這樣數百年的世家,想要拿出一百萬貫,都得將各房的家底掏掉大半,還得變賣一些田產才行,結果到了李悅這裏,這麽多現錢拿出來,眼睛都不眨一下。
裴行儉身邊的親兵跟著湊趣說道:“誰不知道如今的大唐,最大的財神爺就是閩王殿下呢,小的聽說有地方,直接給閩王殿下立了生祠,當做財神供奉呢!”
裴行儉卻沒有跟著說什麽,他微微沈吟了起來,對於世家來說,血脈的延續和家族的傳承永遠是最重要的,他當年要不是和母親沒有跟著父親赴任,當初估計也就是一個死字,哪裏會有如今的光景。裴家這些年來,雖說代代都有人在朝為官,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改革,世家所占據的優勢已經是越來越小,一些原本被世家壓得死死的讀書人,如今也開始公然辦學講課,加上朝廷的官學,也對寒門士子傾斜,最麻煩的地方在於,朝廷科舉,認的不是各家的家學,還是當初修訂的《五經正義》,前幾年的時候,朝廷甚至還想要對《五經正義》重新修訂一番,總之,世家已經失去了在學問上頭的解釋權。這就很坑了,以前世家因為頂上祖宗牛叉,所以,我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,那麽就是這個意思,其他人都是異端。而如今呢,朝廷新拿出了一套標準,別聽那些世家瞎說,這些經義,朝廷的參考書才是標準答案,我們就按照這個考試,答錯了你就別想做官!自然,天下也就沒人相信世家的家學了,他們只會一股腦兒去看朝廷的參考書,在這樣的情況下,反而是從小學習家學的世家子弟不占優勢了。
裴行儉是從苦日子過過來的,所以,他覺得裴家也該改變了,另外,雞蛋也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,如今這些世家,不管是有意,還是無意,都將一部分的族人送到了安東和安西。但是在裴行儉看來,安東和安西還是在大唐的地盤上,真要是出了什麽事,邊軍一出動,他們這些人也只能是束手就擒,隨著大唐疆域越來越大,想逃都沒地方逃去。
而閩王呢,居然都要直接在海王稱王了,裴家若是能夠也分出一支去海外,那也是很有操作空間的。畢竟閩王缺人都缺到買這些吐蕃戰俘了,想想那邊高端的人才肯定也不足,閩王總需要一些人來治理琉球吧,自家人的水平肯定要比那些剛剛漢化還沒幾年的越人來得強!裴行儉這麽想著,幹脆就命親兵幫著鋪紙研墨,然後就開始寫信回河東,讓裴家各房好好商議一下,要不要派人去琉球,要去的話,讓哪些人過去。
事實上有這個想法的不只是裴家,不少人都存了這個心思,他們就算是不看好海外,也得看好李悅啊!當初李悅治理閩越的時候,大家都覺得閩越這種地方,多少年了都是窮山惡水,能有什麽改變呢?結果等到李悅一番操作之後,閩越那邊快趕上江南了,泉州比江南還要強!偏偏他們那個時候後悔也晚了,反倒是讓那些之前因為犯了錯被流放過去的官員士族占了便宜。像是之前閩越的那些官員,一開始配合李悅,就是為了早點逃脫苦海,趕緊離開閩越,等到了後來,他們簡直是賴著不肯走了!在哪兒能比在閩越更能撈政績啊,李悅不是什麽多事的人,也沒有多少狗屁倒竈的事情,多幹個幾年,回頭就算是不能連升三級,起碼也能更進一大步啊,說不定直接就能進入中樞了。
以前閩越的官員都是朝廷任命的,但是李悅如今要離開,可不會將這些官員也跟著打包離開,所以,琉球那邊缺少官員是必然的事情,在這些世家看來,自家過去之後,也勉強算得上是從龍功臣了,雖說是海外之地,但是與其讓那些族人在中原蹉跎人生,還不如去海外施展自己所學呢!另外就是,武後的手段也讓許多人感到有些可怕,所以,為了防止武後的屠刀落下,還是先在外頭留一些血脈傳承比較好。
這些人想得倒是很好,不過李悅還真是不太樂意,怎麽說了,他要的是開辟一個新的天地,可不希望這些代表著陳腐觀念,自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的人跑到自個的地盤上作威作福,一個個怎麽就想得那麽美呢!
李悅需要的是一個有著強大的組織能力的大政府,而不是像是大唐一樣,政令只到縣級,往下就得靠著宗族,鄉紳還有所謂的禮法自治,而這些世家子弟來了之後,他們天然就會抱團,用他們的所謂禮法來統治下面的人,這對於李悅來說,根本就是難以忍受的。之前答應讓楊家的人過來做官,李悅就已經發現他們的德性了,他們就跟在中原做官一樣,民不舉官不究,根本不管下面的事情,弄得那邊的移民開發一直沒能跟上節奏。李悅也懶得慣著他們,直接薅了他們的職位,讓他們如同普通的移民一般自個打拼去。不過,他們可比尋常移民優勢大多了,他們是帶著不少仆役過來的,有這些人幫忙,他們總不至於連地都種不好。至於他們有什麽不滿李悅也不擔心,他們本來也就是楊家的旁支,楊瑤估計都不認識他們,而且,他們遠在琉球,沒有李悅的允許,一個字都傳不出去,所以,他們就算是有什麽不滿,又能怎麽樣呢?
事實上,楊瑤在知道了楊家人的做派之後,也覺得膩味,她已經習慣了泉州這邊人的生活態度,身邊的都是那種務實的人,閩越這邊自個搞教育,也只有衙門辦的官學才會主要教導《五經正義》,而李悅辦的那些學校,教導的就是簡單的識字還有算術,進一步的就是自然科學知識,最受追捧的就是與各個作坊有著委培關系的技校,在技校學上幾年,有個一技之長,畢業之後差不多就能端上鐵飯碗了,技術過硬的高級技工更是香餑餑,各個作坊恨不得搶著要。至於科舉什麽的,絕大多數越人對此都不熱衷,他們比文章詩賦肯定是比不上江南還有中原的士子的,與其費這個力氣,不如在閩王這邊混,閩王用人可不看什麽文章詩賦,他就看能力。
像是如今的琉球和明州,官員多半都是技術人員出身,當然,他們要做官員,也得先經過行政能力方面的培訓,好在琉球和明州都還處在一片白紙,可以隨意揮灑的階段,對於這些官員來說,也有試錯的機會,反正大搞基建總歸是不會錯的,所以,大家幹得都不壞,甚至,他們很多都是比較專業的人才,起碼不會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。
那些世家子弟想要靠著一個姓氏,就在李悅這裏撈到一個官職,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你移民過來搞建設,甚至是搞投資,李悅都歡迎,但是你要是抱著做從龍功臣的想法過來,那還是算了吧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